• 创投资本如何通过海外上市成功撤退(一)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9-4-5 7:42:16
    文章录入:网友(傻瓜)
  •  
    在创业投资中,风险资本进入到创业企业的目的是通过企业的高成长换取投资资本的快速增值。因此,风险资本必须选择合适的方式退出创业企业,即把投入到创业企业的资本变现后退出企业。如果没有退出风险投资就没有意义。一般而言,退出的方式主要有协议转让、管理层回购、上市和破产清算四种方式。退出方式决定风险资本增值的幅度即投资收益率的大小,上市的收益率最大,协议转让和管理层回购次之,破产清算一般导致风险资本受到损失,收益率最小。因此,风险资本家首先选择上市,其次选择协议转让(并购)或管理层回购,万不得已时才选择破产清算的退出方式。

        在上市退出模式中,创业投资资本可以选择国内中小企业板上市和海外上市两条退出途径。2004年中小企业板块开始运行后,共有38家公司发行上市,其中创业投资作为股东的共有11家,按净资产值计算,企业上市后创业投资实现资本增值3.2亿元,增值2.3倍。在海外上市方面,2004年全年共有82家中国(或中资)公司在海外上市,其中有创业投资资本支持的公司达21家,筹资达46.7亿美元。2004年上半年的创投资本的退出也令人惊喜,根据有关机构对国内外80家创投机构的调查,上半年共完成了36项退出,退出总金额超过2亿美元,接近去年全年的退出总额。其中,IPO退出为11项,占退出总项数的30.56%,就退出金额而言,IPO对总的退出金额的贡献比例高达74.17%.以下是一些创业投资资本通过海外上市实现退出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李宁有限公司

        李宁公司的上市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7.8-2001)---整合

        李宁公司的上市谋划肇始于1997年,当时李宁在全国各地开办有十几家企业,彼此间互相参股,结构混乱。在资本运作专家的设计下,李宁将北京、广东、烟台三家公司合并为李宁体育用品集团公司,全国各地的其他公司相继整合到这个核心企业中,初步实现集团结构的明晰。

        1997年8月,上海李宁成立,注册资本为500,000元人民币。成立当时,公司主要由李宁家族所成立的两家公司---上海宁晟和上海力发所控制。

        第二阶段(2001年-2002年12月)---改组

        2001年,上海李宁原计划由有限责任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由于中国公司法要求股份有限公司必须有五名以上发起股东,因此上海李宁部分实际控制人相互转让股权,将上海李宁股东数目增加到6名。

        但由于获得私人资本的投资并预期到境外上市,上海李宁最终未能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而采取以下步骤改组为全外资企业:

        1、2002年10月,为筹备私人股本投资及将上海李宁改组为中国全外资企业,李宁家族、李宁合伙人及主要高管、两家战略股东在海外注册成立RealSports公司。

        2、2002年10月29日,RealSports与上海李宁股东达成协议,同意向上海李宁当时之股东收购上海李宁发行的全部股本,代价为600万美元。

        3、2002年12月11日,上海李宁由内资有限责任公司改组为中国全外资企业(外资独资企业),注册资本8,000,000美元,总投资额20,000,000美元。

        第三阶段(2003.1-2004.6)---创投正式加入

        李宁公司于2003年1月,引入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全资拥有的TetradVenturePteLtd.和CDHChinaFund.两家公司根据私人股权投资协议,分别以15,000,000美元及3,500,000美元认购RealSports的新股份,分别持有公司19.9%和4.6%的股权。

        根据私人股权投资协议,各方同意TetradVenturePteLtd.和CDHChinaFund拥有包括提名董事加入董事会的权利。Tetrad和CDH根据私人股权投资协议拥有的优先权于公司上市时终止。

        由于创投资本加入后,RealSports公司财务表现优异,使公司以发售价计算的价值有所上升。虽然两家创投公司是于2003年初正式加入的,但与李宁公司的磋商与合作早已展开,可以认为,李宁公司在海外注册公司以及收购改组等一系列资本运作,均是在为创投资本的加入创造条件,并且由于创投资本的一再坚持,李宁公司放弃了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内上市的计划,选择了改组为全外资企业在境外上市的路径。

        第四阶段---上市

        2004年6月,李宁公司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李宁股票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在香港公开发售的认购数量为暂定发售股份总数的132.2倍;国际配售也出现了约11倍的超额认购。首日上市开盘价报2.325港元,较其2.15港元的首次公开募股价格上涨8%.

        李宁公司上市之后,两公司迅速减持股份至15.19%和3.5%.由于这两家公司并没有禁售期,可以在李宁有限公司上市后,随时转让股份。因此,创投在李宁海外上市后实现"全身而退",几乎是势成必然。

        案例二:盛大公司

        2004年5月,盛大网络(股票代码:SNDA)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正式挂牌交易。虽然盛大将发行价调低了15%,从原先的13美元调到了11美元,但公开招募资金额仍达1.524亿美元,当天收报于11.97美元。2004年8月,盛大网络(股票代码:SNDA)首次公布财报之后,股价一路攀升至21.22美元,此时盛大市值已达14.8亿美元,成为纳斯达克市值最高的中国概念网络股。与此同时,盛大也超越了韩国网络游戏公司NCSOFT的市值,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游戏股。盛大创始人陈天桥掌握的股票市值达到了约11.1亿美元,以90亿元人民币的身家超过了丁磊,成为新的中国首富。而10月27日,盛大在NASDAQ的最新股价,达到了31.15美元。

        盛大网络的成功上市以及其股价的卓越表现,为其主要创投机构-软银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带来不菲的收益。成立于2001年2月的软银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SOFTBANKAsiaInfrastruc-tureFund,以下简称"软银亚洲"),是日本软银公司与美国思科战略合作的结果,10.5亿美元资金来自思科,第一期资金为4亿美元,主要投资领域为亚太区的宽带、无线通讯、有线电视网等。2003年3月,"软银亚洲"向国内拥有注册用户数最多的互动游戏公司盛大网络投资4000万美元,这是软银亚洲在上海的第一个投资项目。软银认为,中国网络游戏产业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市场增长空间很大,根据预期,此项投资7年后的回报将达10倍。与大部分在线游戏界人士看法不同,软银公司更看中盛大的运营能力而非游戏产品本身。

        软银亚洲的创业投资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在上市之初,软银就减持了5.6%的盛大股份,套现17,250,000美元,其仍持有盛大19.3%的股份,按2004年10月的盛大市价计算,其市值在8亿美元以上,是其初始投资的20多倍。

        案例三:蒙牛乳业有限公司

        2004年6月10日,蒙牛乳业登陆香港股市,公开发售3.5亿股,在香港获得206倍的超额认购率,一次性冻结资金283亿港元,共募集资金13.74亿港元,全面摊薄市盈率达19倍。尽管如此,蒙牛携手境外资本的发展路径也仍是毁誉参半。

        摩根、英联和鼎辉三家国际机构分别于2002年10月和2003年10月两次向蒙牛注资。首轮增资,摩根、英联和鼎辉三家国际机构联手向蒙牛的境外母公司注入了259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1亿),同时取得49%的股权;二次增资注入3523万美元。此举等于三家投资机构承认公司的价值为14亿元人民币,两次市赢率分别为10和7.3倍。对蒙牛来说,出价公道。

        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于蒙牛而言,这并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第一次注资后,蒙牛管理团队所持有的股票在第一年只享有战略投资人所持股票1/10的收益权,而三家投资机构享有蒙牛90.6%的收益权,只有完成约定的"表现目标"这些股票才能与投资人的股票实现同股同权。二次增资中,三位"天使"的要求却是更加贪婪了。三家投资机构提出了发行可换股债券,其认购的可换股债券除了具有期满前可赎回,可转为普通股的可转债属性,它还可以和普通股一样享受股息。可换股文件锁定了三家战略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保证了一旦蒙牛业绩出现下滑时的投资风险。三家国际投资机构还取得了所谓的认股权:在十年内一次或分多批按每股净资产购买开曼群岛(蒙牛上市的主体)股票。此般设计正说明了三家老牌投资者把玩风险的高超技艺。

        摩根、英联、鼎辉约4.77亿港币的投入在本次IPO已经套现3.925亿港元。巨额可转债于蒙牛上市十二个月(2005年6月)后将使他们持股比例达到31.2%,价值约为19亿港元。与"三大国际投资机构"的丰厚收益相比,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只得到价值不到两亿的股票,持股比例仅为4.6%,2005年可转债行使后还将进一步下降到3.3%,且五年内不能变现。牛根生还被要求做出五年内不加盟竞争对手的承诺。更严重的是如果蒙牛不能续写业绩增长的神话,摩根最终对牛根生团队失去耐心,完全有能力像新浪罢免王志东那样对待牛根生。

        2004年12月20日,蒙牛乳业(2319)公布,三家外资股东MSDairy、CDH及Actis,合共减持168,238,371股股份,售价为每股6.06港元,减持量占公司总股本约12.3%.三家外资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应由31.2%降低为18.9%,且不排除其再次减持的可能。这次减持三家外资机构共套现10亿多港币。